日前,“河北大学生态与环境治理研究所”王洪杰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主流期刊《Bioresource Technology》(中科院一区Top,影响因子7.54)在线发表了题为“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nstructed wetland-microbial fuel cell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: A review”的综述论文。该论文首次综述了人工湿地-微生物燃料电池(CWL-MFCs)耦合系统的去污产电机理,并论述了微生物、湿地植物、电极、基质等关键构成部分的运行机制。
人工湿地(CWL)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三方面相互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综合处理。微生物燃料电池(MFCs)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并将有机质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。将CWL-MFCs耦合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,是一种兼具污水处理和产电的方式,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。相对独立CWL系统,基于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的电化学机理是CWL-MFCs水处理效果改善的核心。作为CWL-MFCs体系中的优势菌群,电活性菌的丰富度和基因表达模式将影响耦合系统的运行效率。湿地植物通过提供氧气和根际分泌物,促进COD去除和脱氮。多电极构型、碳基电极和多孔基质影响传输电阻和微生物群落分布。该综述深入揭示了CWL-MFCs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,对指导产电系统协同的高效去污工艺系统构建具有指导意义。
基于上述综述,王洪杰教授团队构建了基于CWL-MFCs的有机微污染水耦合处理系统,在深入探讨协同去污机理基础上,以期建立基于CWL-MFCs耦合系统的有机微污染水高效净污工艺方法。
相关论文信息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biortech.2020.123808
(生命科学学院、科学技术处供稿)